解读阐释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韩文秀
  • 2022-11-21
  • 来源:共产党员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经济发展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质通常是指经济发展的结构、效益,量通常是指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从中长期看,经济没有“质”就不会有“量”,离开了“量”也谈不上“质”,量变积累形成质变。辩证认识、科学统筹经济发展质和量的关系,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经验。多年来,在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经济增长目标时,都把提高质量作为前提。例如,1991年制定的“八五”计划纲要提出,在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使国民生产总值到20世纪末比1980年翻两番。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排放的基础上,保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在实践中,也曾出现忽视经济发展的质量结构效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甚至单纯以国内生产总值论英雄的偏向,导致结构扭曲、环境污染和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积累风险隐患,教训十分深刻。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在质和量上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1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步,2012年至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1.91%提高到2.4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三十四位上升到第十一位(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由53.1%上升到64.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88∶1降至2.5∶1,人均预期寿命由74.8岁(2010年)提高到78.2岁,中等收入群体比重逐步扩大。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实现历史性转折,雾霾天气和黑臭水体越来越少,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越来越多。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由2012年的11.3%上升到18.5%,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6300美元增加到1.25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商品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由11%提高到15%,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得到增强,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的发展阶段、新的使命任务和新的发展环境对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出了更高、更为紧迫的要求。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单纯数量扩张没有出路,只有以质取胜、不断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才能支撑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要认识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达到国际公认的发展水平标准,比如目前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万美元以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许多经济和民生指标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持续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的同时,持续实现经济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做大做强中国经济,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全面把握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丰富内涵

  把经济发展的质和量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协同并进,关键在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内涵、扎实工作,通过质的有效提升引领量的合理增长,通过量的合理增长支撑质的有效提升,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一)推动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根本之策。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形成更多非对称竞争优势。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落实好“揭榜挂帅”等机制,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二)推动协调成为发展的内生特点,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协调发展蕴含着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能。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使广大人民享受高品质生活。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认真落实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各地区根据各自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推动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呈现新气象,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走深走实,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三)推动绿色成为发展的普遍形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不仅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能够积聚新的发展动能。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四)推动开放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经济全球化虽遇到逆流,但基本趋势不可阻挡。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国际竞争中锻造高质量市场主体,在开放合作中实现经济质升量增。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保护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水平自贸协定,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强抗疫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五)推动共享成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助于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有利于扩大有效需求,畅通经济循环。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掉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以高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推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

  (六)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统一。要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筑牢国家安全屏障。要在发展上多考虑安全要求,在安全上多关注发展因素,实现安全和发展同步推进。要切实维护经济安全,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加强战略预判和风险预警,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提高风险化解能力,巩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成果。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为国家安全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技术保障。

  (七)努力在更长时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党中央明确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我国经济体量明显增大、未来发展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情况下,只有在更长时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才能进一步做大做优蛋糕,使14亿多人口大国的人均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逐步赶上发达国家。要实施稳健有效的宏观调控,促使主要经济指标长期处于合理区间,实现优化组合。要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设计,充分发挥经济潜在增长能力,实现潜在增长水平,避免经济大起大落。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完善市场化的价格调控机制,综合运用监测预警、储备调节、预期引导、市场监管等方式,保持市场总供求基本平衡,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要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更加活跃,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积极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是一时一地之举措,而是贯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个过程,需要持续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国上下竞相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和强大合力。

  (一)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我国市场实现由大到强转变。要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稳定和改善预期,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要加强经济法治,切实保护产权、维护信用、公正执法、有效监管,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二)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完善发展目标、政策体系和考评标准,为地方发展工作提供遵循,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性、整体性和有效性。要充分激发地方干事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促进各地比学赶超、因地制宜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共同发力,更好推动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提高供给和需求的适配性,实现经济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要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夯实实体经济基础,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形成更高效率的投入产出关系。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用好我国国内需求潜力巨大的优势,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通过扩大需求支持技术更新迭代,促进新动能加快成长。

  (四)促进深化改革和完善政策协同发力。实现经济质升量增往往面临体制障碍和政策约束,要通过深化改革增添动力,通过完善政策释放活力,形成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要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围绕畅通经济循环深化改革,促进各项改革系统集成。要建立体现新发展理念、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政策体系,统筹发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产业政策等作用,做好政策文件一致性评估工作,确保同向发力,共同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五)推动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相互促进。独立自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曲折前行,我们必须着力办好自己的事,推进高水平自立自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发展的自主性安全性。同时必须牢记,封闭导致落后,闭关锁国不可能带来自立自强和繁荣发展。要顺应和引领经济全球化基本趋势,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和互利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