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阐释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王志刚
  • 2022-11-21
  • 来源:共产党员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并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作出专门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际国内大势、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确保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思想及对科技创新的战略擘画,为新时代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

  当前,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各主要国家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反之,则会造成发展动力衰减和能力天花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充分认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增强我国发展竞争力和持续力的决定性意义。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劲筋骨”支撑民族复兴伟业,这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甚至是不二选择。

  (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风险挑战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乌克兰危机对全球的影响警示我们: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全局意义。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必须紧紧抓住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增强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我国科技发展正处在将强未强、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才不会被迟滞甚至打断。

  (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以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国内大循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以科技自立自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以强大科技作支撑,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助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使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新时代新征程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行稳致远

  新时代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体制改革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一万亿元增加到二万八千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示,中国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十一位,我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一)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彰显我国科技实力显著跃升。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突出原始创新,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成功组织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加强战略性“新赛道”布局,人工智能、移动通信、超级计算等前沿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祖冲之号”成功问世。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并发挥重要作用。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访火、人造太阳、北斗导航、万米海试等重大突破让我国在深空、深海、深蓝等领域牢牢占据科技制高点。

  (二)高质量源头科技供给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强劲动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数字经济、先进制造、新材料、能源、交通等战略性产业强化科研攻关,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高端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国产C919大飞机市场化运营加速,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技术有力推动“中国制造”迈向更高水平,5G移动通信技术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产销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移动支付、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技术新模式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战略必争领域历史性突破有力支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解决瓶颈制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科技重大专项有效实施,填补一批科技领域战略性空白,有力支撑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系统掌握高铁建造成套技术,构建涵盖不同速度等级、成熟完备的高铁技术体系,树立起世界高铁建设运营的新标杆。深海潜水器具备从试水到11000米级全海洋作业能力。实现1500米超深水油气田开发能力的“深海一号”改变了我国在南海油气开发中的被动局面。

  (四)更多更好社会民生科技创新成果为人民健康福祉提供有力保障。围绕新冠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药物研发等重点领域方向持续开展应急科研攻关,从疫情之初7天内分离出病毒毒株到14天内研制成功检测试剂,再到构建疫苗、中医药、中和抗体和小分子药三道防线,打了一场成功的科技抗疫战。聚焦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等重点领域和临床专科,建立50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早查、早筛、早诊、早治的技术体系不断完善。癌症、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打破国外专利药垄断。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一批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和器械投入使用。土地、基本粮食作物、种业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

  (五)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基本建立。143项科技体制改革任务高质量完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显著成效。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有效运行,科技力量宏观统筹和优化配置效能不断提升。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深化评价和激励制度改革,持续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狠抓学风作风建设,科技伦理治理能力取得新进展。繁荣创新文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重大论断,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擘画了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宏伟蓝图,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科学指引的结果。新时代十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增强,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做好了充分准备,必将助力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和拓展,基础前沿领域相继突破,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我国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要坚定创新自信,抢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全面落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和未来5年目标任务。就科技发展而言,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未来5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扎实落实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战略部署。

  (一)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科技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建立权威的决策指挥体系。强化战略谋划和总体布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速聚集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实现创新驱动系统能力整合,增强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力、战斗力。

  (二)构建体系化全局性科技发展新格局。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系统观念,加快形成与科技自立自强匹配的“顶层设计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加强顶层设计,补短板、建长板、强能力、成体系。围绕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在力量构建、资源配置、基础设施、科研平台、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创新生态、科技人才等方面夯实基础。

  (三)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快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科技战略咨询,发挥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国家科技高端智库和战略科学家决策支撑作用。

  (四)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把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作为当务之急,尽快改变关键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强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为突破口,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从根本上保障我国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

  (五)加强基础研究。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并举布局基础研究,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强化目标导向,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鼓励自由探索,拓展认识自然的边界,开辟新的认知疆域,孕育科学突破。

  (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七)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以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夯实国际合作基础,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并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作出专门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际国内大势、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确保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思想及对科技创新的战略擘画,为新时代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

  当前,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各主要国家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反之,则会造成发展动力衰减和能力天花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充分认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增强我国发展竞争力和持续力的决定性意义。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劲筋骨”支撑民族复兴伟业,这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甚至是不二选择。

  (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风险挑战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乌克兰危机对全球的影响警示我们: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全局意义。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必须紧紧抓住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增强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我国科技发展正处在将强未强、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才不会被迟滞甚至打断。

  (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以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国内大循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以科技自立自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以强大科技作支撑,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助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使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新时代新征程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行稳致远

  新时代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体制改革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一万亿元增加到二万八千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示,中国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十一位,我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一)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彰显我国科技实力显著跃升。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突出原始创新,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成功组织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加强战略性“新赛道”布局,人工智能、移动通信、超级计算等前沿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祖冲之号”成功问世。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并发挥重要作用。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访火、人造太阳、北斗导航、万米海试等重大突破让我国在深空、深海、深蓝等领域牢牢占据科技制高点。

  (二)高质量源头科技供给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强劲动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数字经济、先进制造、新材料、能源、交通等战略性产业强化科研攻关,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高端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国产C919大飞机市场化运营加速,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技术有力推动“中国制造”迈向更高水平,5G移动通信技术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产销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移动支付、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技术新模式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战略必争领域历史性突破有力支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解决瓶颈制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科技重大专项有效实施,填补一批科技领域战略性空白,有力支撑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系统掌握高铁建造成套技术,构建涵盖不同速度等级、成熟完备的高铁技术体系,树立起世界高铁建设运营的新标杆。深海潜水器具备从试水到11000米级全海洋作业能力。实现1500米超深水油气田开发能力的“深海一号”改变了我国在南海油气开发中的被动局面。

  (四)更多更好社会民生科技创新成果为人民健康福祉提供有力保障。围绕新冠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药物研发等重点领域方向持续开展应急科研攻关,从疫情之初7天内分离出病毒毒株到14天内研制成功检测试剂,再到构建疫苗、中医药、中和抗体和小分子药三道防线,打了一场成功的科技抗疫战。聚焦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等重点领域和临床专科,建立50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早查、早筛、早诊、早治的技术体系不断完善。癌症、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打破国外专利药垄断。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一批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和器械投入使用。土地、基本粮食作物、种业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

  (五)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基本建立。143项科技体制改革任务高质量完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显著成效。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有效运行,科技力量宏观统筹和优化配置效能不断提升。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深化评价和激励制度改革,持续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狠抓学风作风建设,科技伦理治理能力取得新进展。繁荣创新文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重大论断,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擘画了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宏伟蓝图,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科学指引的结果。新时代十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增强,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做好了充分准备,必将助力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和拓展,基础前沿领域相继突破,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我国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要坚定创新自信,抢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全面落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和未来5年目标任务。就科技发展而言,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未来5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扎实落实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战略部署。

  (一)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科技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建立权威的决策指挥体系。强化战略谋划和总体布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速聚集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实现创新驱动系统能力整合,增强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力、战斗力。

  (二)构建体系化全局性科技发展新格局。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系统观念,加快形成与科技自立自强匹配的“顶层设计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加强顶层设计,补短板、建长板、强能力、成体系。围绕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在力量构建、资源配置、基础设施、科研平台、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创新生态、科技人才等方面夯实基础。

  (三)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快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科技战略咨询,发挥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国家科技高端智库和战略科学家决策支撑作用。

  (四)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把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作为当务之急,尽快改变关键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强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为突破口,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从根本上保障我国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

  (五)加强基础研究。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并举布局基础研究,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强化目标导向,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鼓励自由探索,拓展认识自然的边界,开辟新的认知疆域,孕育科学突破。

  (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七)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以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夯实国际合作基础,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